1200万人返乡创业,乡村振兴新动力
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1200万,乡村振兴关键在人。政策支持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,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,推动农村新业态、新模式涌现。
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1200万,乡村振兴关键在人。政策支持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,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,推动农村新业态、新模式涌现。
蛋鸡养殖行业2019年至2024年持续盈利,2024年平均利润达1.52元/斤,同比大增133.8%。然而,2025年下半年新种源投放可能导致供大于求,行业面临下行风险。企业需应对环保、人才短缺等挑战,并通过智能化、规模化提升抗风险能力。2025年6月前行情稳定,但9月后产能上升或导致行情走弱。
2025年猪价持续下跌,生猪价格跌破15元/公斤,养猪头均盈利降至32.88元。上市猪企盈利能力大退步,牧原、温氏等头部企业三年总盈利不及2020年一年。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78万头,接近产能过剩区间,行业进入微利时代,降成本成生存关键。
近期豆粕价格涨至13个月高点,江苏地区豆粕价格处于洼地,报价低至3620元/吨,较东北价差达230元/吨。东北、华北、山东等地买家纷纷涌向江苏抢购,江苏某工厂外货车排队等待拿货。广东价格虽低,但因运费高,买家更倾向江苏。
福建自主研发的蛋禽养殖机器人“木鸡郎6”首次出口马来西亚,标志着中国蛋禽养殖机器人实现零突破。该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,精准识别死鸡、弱鸡和绝产鸡,死鸡检出率超99%,每台可管理20万只鸡,每年节省饲料20万元。目前,130多台“木鸡郎”已在全国70家大型养鸡场投入使用。
瑞士技术集团Bühler与食品科技公司Ever After Foods(EAF)宣布合作,旨在推动细胞培养肉的规模化生产和分销。EAF的专利技术EPB™平台可将生产成本降低90%以上,并提升营养价值和风味。
猪生产者正转向高纤维、低成本饲料,以提升可持续性、降低成本并改善肠道健康。研究表明,选择合适纤维类型对平衡甲烷减排与环境影响至关重要。未来研究需从饲料生产、动物性能等多角度评估高纤维副产品的环境影响,确保猪肉生产可持续性。
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,一台机器人售价相当于两个工人年薪,两年即可回本。新希望已投资数十家机器人公司,并计划落地“人工智能+农业”项目,推动AI技术与农牧产业融合,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。
法国昆虫蛋白生产商Ynsect因未能按保障计划获得融资,向埃夫里商事法院申请司法重整程序。Ynsect正在寻找买家,昆虫蛋白行业面临资金压力和规模化挑战。此前,另一家法国昆虫蛋白企业Agronutris也陷入财务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