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招鲜
饲喂新趋势:分阶段精准营养降提升养殖效率
近期,帝斯曼与全球领先的饲料配方软件供应商Allix合作,推出了利用SustellTM平台的精准饲料生产方案。该平台能够评估饲料的环保影响和营养价值,帮助用户优化饲料配方。
虽然直接引入这类大型平台成本可能较高,但其核心理念——基于数据的精准营养,是完全可以借鉴的。
传统的粗放式饲喂,往往难以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、品种、甚至个体差异进行精细化调整,容易造成饲料浪费和效率低下。
企业可以尝试更细致地记录不同批次、不同阶段动物的采食量、生长速度等数据。例如,可以将同一批次的畜禽,根据体重或生长速度进行分组,尝试不同的饲料配比,并持续跟踪其料肉比。
在操作上,可以先从易于实施的环节入手。例如,在肉鸡养殖中,尝试在不同生长周期调整饲料的蛋白质和能量比例。通过记录每周的体重增长和饲料消耗,找到最佳的配比方案。假设通过这种精细化调整,将肉鸡的料肉比从2.0降低到1.9,对于年出栏10万只鸡的企业来说,每只鸡节省大约0.1公斤的饲料。若每公斤饲料成本是3元,则每只鸡可节省0.3元的成本,总计节省3万元。
今日热点
饲料普涨潮下的生存法则: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与成本对冲体系
近期,多家饲料企业,如大北农、海大、华港等,纷纷宣布饲料价格上涨,幅度在50-100元/吨,主要原因是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。
这预示养殖成本面临上升。面对这种趋势,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和成本对冲机制至关重要。《奶业全球》报道显示,2024年全球动物饲料产量有所回升,这表明全球饲料市场存在波动性,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或原料来源会带来风险。
可以考虑以下策略: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,分散采购风险;二是关注替代性饲料原料的开发和应用,例如低蛋白饲料等;三是研究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,锁定部分原料成本,对冲价格上涨风险;四是考虑与上游原料供应商建立更稳定的合作关系,争取更优惠的价格或签订长期合同。
更进一步,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甚至可以考虑向上游产业链延伸,例如自建饲料加工厂或与原料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,以增强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。
技术动态
秦英林: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大量的辛苦劳动
牧原董事长秦英林近期在公开场合表示,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,可以替代大量的辛苦劳动。
全面引入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存在成本压力。但利用现有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,提升管理效率是切实可行的。
例如,部署温湿度传感器、环境监测仪等物联网设备,可以实时监控养殖环境,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,降低损失。许多厂商提供基于手机APP的数据监控方案,方便实用。
此外,采用农牧业管理软件可以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,提升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效率。这些软件通常具备动物生长数据、饲料使用、疾病防治等模块,并能生成报表辅助决策。
美国一家海上水产养殖项目近期获得批准。该项目高度依赖对水温、盐度、溶解氧等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管理,以保障养殖环境的稳定。这启示我们,即使是陆地养殖,精细化地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,也能发现管理上的改进空间。